孩子有这种“热”,该如何调理?

有句话说:“小儿内热是百病之源”,其实不为过。孩子是“纯阳之体”,一旦生病,病邪易从热化。临床上,孩子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发烧,也是这个道理。 

 

时值夏秋交接,最近来看发烧、咳嗽、喉痛发炎的孩子也多了起来。这些疾病的发生,都跟内热息息相关。

 

家长平时带孩子的时候也不难发现,孩子一有内热,很快就会生病,而且一旦内热夹湿,咳嗽就会痰多,还会拖很长的尾巴。

 

 

孩子的很多常见病都源于内热

 

孩子的常见病反复发作,很多都源于内热。

 

当肺有热:热往上发散,不断熏蒸咽喉,会引发扁桃体炎、腺样体肥大等;

 

当肝有热:孩子容易发脾气、性子急躁、眼屎增多,如果无法及时控制肝火,甚至引发急性结膜炎等;

 

当心有热:孩子口腔方面会出现问题,容易口腔溃疡,反复感染疱疹性咽峡炎、疱疹性口腔炎等病症,心火旺的孩子白天会特别兴奋,到了晚上又特别折腾,常常哭闹;

 

当脾胃有热:孩子会口气重、容易出现厌食、积食的状况,睡着后常常咳嗽。

 

大多数孩子的疾病都与内热有关,要想孩子少生病,家长们一定要做好“清热”的工作,只要发现孩子出现内热现象,马上就要把源头清除,这样孩子才可以少遭罪。

 

 

 

 

脾胃积滞,化火和阻碍气机升降是内热的根源

 

内热重的表现看起来像上火,如果家长这时候着急给孩子喝凉茶下火,适量喝一些,的确可以缓解夏末秋初的焦躁和烦热。但如果喝多了,寒凉伤脾,对原本就很容易虚寒的脾胃,更是一种损伤。恐怕只会适得其反。正确的做法是从源头去“灭火”,否则孩子只会反复内热,一着凉马上就会发烧了。

 

而内热的根源,是脾胃“积滞”。

 

古人常说若要小儿安,三分饥和寒”,孩子不要吃撑,特别重要!

 

因小儿“脾常不足”,脾胃功能是幼稚之中更幼稚,稍微吃多了,脾胃就会满负荷,很容易积滞,导致脾胃“淤堵”。积滞时间长了化热,就是所谓的“生内火”。

 

 

预防内热、清内热

做好1件事,用好食疗茶饮

 

 

● 做好1件事:观察和调整生活方式

 

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口气大、睡不安、大便不调、烦躁易怒、舌头红、舌苔黄、眼屎多等内热重的表现时,第一时间不是吃什么食疗和药物,而是回想最近孩子的生活方式,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,是零食吃多了、肉吃多了、电子产品看多了、玩太疯了、晚睡了,还是运动少了,亦或者不开心了?

 

家长先关注当下孩子的生活状态,排除和调整不合理的生活方式,先停一停各种零食,饮食清淡,多吃有助于清内热的蔬菜,如豆腐、白萝卜、大白菜等。少吃或不吃肉,减少用眼时间,适当运动,晚上尽量10点前入睡,顾护好孩子的情志。这些都是调理内热的基础。

 

● 疏通脾胃“淤堵”,用好MCB固体饮料

 

孩子积食是脾胃“淤堵”的元凶。家长在日常可以用好MCB固体饮料,预防积食,并及时帮孩子助消化,消除内热的根源。

 

MCB固体饮料由麦芽山药茶、赤小豆薏米茶、白茅根玉竹茶三款茶饮组成。健脾、祛湿、清火。其中:

 

麦芽山药茶由山药、白扁豆、茯苓、麦芽、无花果组成。孩子消化好、无病痛时,就要积极健脾。脾胃强健了,吃进去的食物,就能被迅速地消化吸收

 

赤小豆薏米茶:由赤小豆、薏米、白扁豆、茯苓、无花果、布渣叶、橘皮组成。对大便烂、口气臭、不消化等症状都有所改善,对排积、排湿都有一定的帮助。

 

白茅根玉竹茶:由夏枯草、茅根、桑叶、无花果、玉竹、莲子、茯苓、荷叶等组成,清心火、清肝火,缓解孩子入睡难、睡不安稳、脾气暴躁等心肝火旺症状。

 

 

● 温和清内热,搭配用好四豆饮

 

除了消除内热的源头,孩子内热重时表现出来的“热象”,也需要清一清。

 

这里要注意,孩子清内热跟成人不同,不能经常使用寒凉的清热解毒的方剂,以免损伤脾胃,得不偿失。

 

孩子清内热要在顾护脾胃的基础上,以清肝火,清心安神为主。孩子的体质特点是“心肝常有余”,心肝火旺的情况也很多见。通常脾胃积热的同时,也会伴随有舌尖舌边红、口舌生疮、烦躁睡不安、脾气暴躁、眼屎多、小便黄等心肝火旺的情况,这时候可以搭配白茅根玉竹茶一起调理,调和心肝,能帮助孩子温和清热,睡个好觉。

 

● 阴虚内热,用好四豆饮

 

除了脾胃积热和心肝火旺,还有一种内热是阴虚引起,可能跟孩子的体质有关。或者是突然流了很多汗,或吃了很多燥热的食物,导致身体津液亏损,阴虚火旺。表现为:嘴唇干、皮肤干、口干舌燥、手脚心热、晚上盗汗、舌红少苔。

 

这种情况就要滋阴为主,除了给孩子补充水分,还可以安排一些滋阴生津的食材,如桑葚、石斛、银耳、鸡蛋、鸭肉、猪肉等。

 

内热没及时祛火引起咽干咽痛,喉咙发炎,引起低烧,再不疏通则高烧。这时候可以搭配四豆饮一起调理。

 

 

四豆饮的组方是淡豆豉、黄豆、绿豆、黑豆、甘草。全方性味平和,调理内热体质,疏通内热,避免反复低烧。其中:

 

淡豆豉,性微凉,解表热,除烦,宣发郁热。用于内热感冒,寒热头痛,烦躁胸闷,虚烦不眠。

 

黄豆,性平,健脾消热,故消积痢、宽中下气。

 

黑豆,性平,补肾益阴,健脾利湿,活血解毒,既滋养肝肾,又补脾益气。

 

绿豆,性寒,清暑热,静烦热,润燥热,解毒热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记载:“绿豆甘凉,煮食清胆养胃,解暑止渴,利小便。”

 

甘草,性平,调和原料,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祛痰止咳,缓急止痛功效,可舒缓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。

 

以上原料,淡豆豉为君,黄豆+黑豆为臣,绿豆为佐,甘草为使,组方起宣发内热,解表热,健脾滋阴效果

 

 

 

健康资讯

NEWS

首页    日常养生    孩子有这种“热”,该如何调理?